電子秤因計量方便快捷等優勢,在市場中得到廣泛應用。但電子秤作弊尤其是芯片作弊手段的隱蔽性使 得作弊治理具有很大難度。本文從技術、管理、經濟、社會環境等不同角度,對電子秤作弊現象在各地多發的原因進行 了分析,提出了運用市場主辦方、行政執法者、消費者力量治理作弊現象的技術、管理與經濟措施。
科技的發展使電子類衡器的生產成本逐漸降低。電子秤因為其計量方便快捷、精準直觀、性價比 高等優勢,取代了案秤、彈簧度盤秤等計量器具,在市場交易中得到了廣泛應用。但隨之而來的,還 有并不鮮見的電子秤作弊行為。
關于電子秤作弊,大致存在這樣的規律:大中型超市中使用的電子秤合格率極高,幾乎不存在利 用電子秤作弊現象;城區市場中的固定攤位,電子秤作弊現象零散存在;而在城鄉結合部、城區道路 旁邊的攤點,電子秤作弊則相對多發。我們在某生活區的拉網式檢査給出了一組數據:90余家使用電 子秤的小型商戶中發現失準電子秤15臺,電子秤作弊或失準比例占到百分之十幾。考慮到電子秤使用 數量巨大,這百分之十幾的比例所代表的已經是個令人吃驚的龐大數字。
在大多數消費者看來,計量準確可靠應是電子秤的固有特性。正因如此,電子秤作弊就更具隱蔽 性和欺騙性。如此多發的電子秤作弊,在考量著商戶誠信度的同時,也給政府和監管部門提出了一個 非常棘手的問題。如何破解電子秤作弊困局?能否從根源上解決這道難題?下面對電子秤作弊多發的 原因進行分析探究,并提出應對電子秤作弊的綜合治理措施。
1.電子秤作弊現象原因分析
電子秤作弊現象之所以屢打不絕,在全國各地多發,我們可以從技術、管理、經濟、社會環境等 不同角度進行剖析。
1.1技術因素
電子秤作弊的手法并不單一,很多資料都有介紹,如墊腳法、留底數法、連盤出售法等。目前, 應用最普遍、最難以打擊的是芯片作弊法,即電子秤芯片中置有具備作弊功能的程序,商戶只需按幾 個鍵就能變出所謂的“八兩秤”甚至“五兩秤”,再按某個鍵或斷電重啟就可恢復正常。這種作弊方 式操作簡單,極為隱蔽。有了這樣的技術“保障”措施,政府部門公開的檢查很難發現作弊問題。更 具風險的是,計量檢定機構也極容易受到蒙蔽而給這樣的“鬼秤”發放檢定合格證,使其擁有了騙人 的“護身符”,降低了計量管理部門的權威性。
作弊操作簡單隱蔽,“正常”與“作弊”的狀態轉換快,正是造成電子秤作弊多發的最主要原因。 其實現作弊的方便、快捷、隱蔽程度,遠遠超過了多年前國家明令淘汰的木桿秤。木桿秤作弊還需要 換秤砣,既需要時間,又留有物證。科技的發展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,也為電子秤作弊提供了技 術支持。
1.2管理因素
管理方面的原因相對復雜,涉及與市場管理運行機制有關的多個因素,主要有市場建設規范化程度、 行政執法力度等。
市場管理因素。從實際情況看,各地均有一些自發或半自發形成的市場,一定程度上存在市 場建設者與管理者的缺位,這類市場中電子秤作弊現象相當普遍。一般情況下,具有主辦方與管理者 的市場,公平秤設置、投訴處理等軟硬件建設能夠得以落實,市場經營秩序能夠得到保障,商戶的行 為受到來自管理者的約束與同行的監督,電子秤作弊發生頻次會顯著降低。
行政執法因素。一個地區行政執法主體的執法積極性、有效性對電子秤作弊是否多發具有重要影響。但遺憾的是,由于電子秤作弊査處的人力投入大、經濟產出小,受到運行考核機制的影響, 一些行政執法機構對電子秤作弊行為的打擊往往是階段性、以點帶面式的,很難形成執法打擊的常態 機制,起不到應有的震懾打擊效果。另外,雖然案情簡單明了,但行政執法程序過于煩瑣,甚至需要 行政相對人密切配合才能完成,也導致處置電子秤作弊立案很容易、結案不規范,從而挫傷了執法者 的積極性。
1.3經濟因素
大中型超市之所以鮮見計量作弊行為,是因為良好的信譽與口碑能帶來持續的客源與收益,且零 售稱重銷售商品的比例較低,計量作弊風險大、收益小。而在城區市場中,電子秤大量應用于商品零 售或小額批發,稱重交易是最主要的交易方式,作弊能夠帶來持續的額外收益。由于電子秤芯片作弊 十分隱蔽,即使有細心的顧客發現計量異常,經營戶大多也是裝作出現偶然失誤,趕快補點貨物或退 幾元錢而已。即使被行政執法人員抓住了現行,大多是秤被沒收,罰款收繳的難度大、成功率低。
從投入產出角度分析,市場電子秤作弊經濟投入少(購買一臺秤僅需一二百元),額外收益多(只 要使用作弊功能就能有經常性的超額利潤),違法成本低(秤被沒收只損失一二百元,況且被捉現行 的幾率非常小)。如此看來,作弊確乎成為黑心商戶包賺不賠的生財之道。正因這種非法經濟利益的 驅使,作弊電子秤的生產、銷售、改造才有了屢打不絕的生存空間與存在動力。
1.4社會環境因素
社會環境因素對管理有效性具有重要影響。雖然在短期內,社會環境因素一般屬于管理上的不可 控因素,但對其進行系統分析在實施管理決策時非常重要。影響電子秤作弊治理的社會環境因素包括 法律法規健全程度、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特性、社會誠信守法意識、消費者理性程度等。
(1 )法律法規因素。目前,關于集貿市場管理有《集貿市場管理規范》《集貿市場計量監督管理 辦法》等部門規章,有的省市也出臺了集貿市場管理條例,但相關規定缺乏統一協調,部門職責存在 交叉,不好管的事情易相互推諉,市場約束機制并不完善,有關要求難以落實到位。有的地方集貿市 場規劃設置滯后于實際市場的形成,更給管理增加了難度。另外,現行電子秤檢定規程不能適應打擊 作弊的需求,打擊電子秤作弊缺少技術法規支撐。
消費理性因素。大多數消費者對缺秤少量非常反感,但在個別情況下,由于尋求公平交易的 保護渠道不夠暢通便捷,也有部分消費者首先考慮的是滿足消費需求,對所購商品是否足秤足量不太 看重。這種現象尤其在一些旅游市場呈現多發態勢。在檢査時我們也曾發現有的商戶與消費者“實話 實說”討價還價:要便宜,秤不夠;要足量,價格高。得不到價廉又足秤的保證,消費者往往選擇價 格便宜,認可分量稍有損失。這事實上變相助長了電子秤作弊行為的發生,讓執法人員十分無語。
2.電子秤作弊的綜合治理措施探討
電子秤墊腳、留底數、連盤出售等作弊手法比較簡單,隱蔽性差,通過標準砝碼檢定比較容易發現, 打擊與治理的難度相對不大。電子秤芯片作弊的治理才是矛盾的焦點。由于計量部門開展的強制檢定 對此無法形成有效制約,筆者認為,關注生產、銷售、使用等環節,調動執法者、主辦方、消費者積極性,綜合運用技術、管理與經濟手段,才能獲得最佳治理效果。
2.1技術審査與行政監管,強化電子坪作弊源頭控制
開展技術審査,確保正規廠家電子秤遠離作弊。控制電子秤芯片作弊還需要從電子芯片人手。 獲得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的生產廠家,發證時應該由相關機構對芯片中的軟件程序進行審查備案,確 保使用的軟件不存在作弊程序或作弊接口。有些地方探索在電子秤芯片中設置專門的識別碼也是一種 很好的方式,在檢定時能夠通過一定手段予以確認,確保電子秤不被非法改裝。
強化執法監管,打壓非法生產、改裝、銷售者的生存空間。電子秤芯片作弊功能的來源有兩 個:一來自生產,即不法生產廠家預留作弊程序;二來自改裝,即不法改裝者通過更換芯片加裝作弊功能。 從執法實踐看,作弊電子秤所標識的生產廠家與地址大多是虛假信息,屬于無證非法生產。如同假冒 偽劣商品一樣,這些渠道來源都是見不得陽光的。行政執法部門打擊力度越大,其生存空間越小。同時, 也要注意加強對電子秤門店銷售、網上銷售等環節非法活動的檢查與打擊。
2.2日常管理與執法震懾,減少電子秤使用環節作弊
以市場主辦方為主要力量強化市場管理。作為開辦市場的主體,市場主辦方是維護市場經營 秩序的第一責任人。對于計量作弊頻發的市場,主辦方顯然負有管理不到位的責任。有關部門可加強 對市場主辦方的約束’使其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,落實維護市場秩序與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相關法規要求。 將市場主辦者作為打擊電子秤作弊的重要防線,通過日常管理手段的落實,降低電子秤作弊發生頻率, 讓電子秤作弊成為市場中的偶發現象。
以行政執法者為震懾力量打擊黑心商戶。有關部門應至少建立兩項機制強化市場電子秤管理 機制:一是投訴處理機制;二是不定期巡查機制。對于消費者指向明確的個別投訴,執法機構要迅速 反應、及時調查處理,力爭通過沒收作弊器具、處以罰款的手段,增加黑心經營戶的作弊成本。對于 轄區內投訴多發的市場,執法機構應該保證一定時間內的抽查巡査頻次,以震懾個別商戶的作弊行為, 保障守法經營戶的合法權益,避免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現象的發生。
探索市場管理新機制,減少商戶作弊可能性。有條件的市場,可以推行計量器具的統一配備 以減少作弊電子秤的引人,并在此基礎上實行電子秤的統一檢定與嚴格的封簽管理,力爭電子秤不受 作弊程序侵擾,降低商戶利用電子秤芯片實現作弊的可能性。對于誠信經營商戶,有關部門可會同主 辦發通過適當方式予以表彰鼓勵,爭取發揮誠信計量、公平交易的典型示范作用。
2.3合理規劃與宣傳引導,優化電子秤作弊治理環境
關注消費需求,合理規劃與配置市場資源。由于部分由于存在大量消費需求而自發形成、缺 少主辦方的市場,政府應該進行積極介人、合理引導,建成符合規劃、設置規范、易于管理的正規集 貿市場,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比較選擇機會,能夠實現“用腳投票”遠離不公平交易,以市場化手段 限制作弊市場的生存發展。
完善相關法規,為執法監管創造良好條件。一方面,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屐實際,修訂完善包 括電子秤國家標準、檢定規程等技術規范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,為有關部門加強市場電子秤監管提供
支持;另一方面,要完善行政運行機制,改變一些執法單位存在的趨利性執法傾向,為執法人員提供 更好的職責履行環境。
加強宣傳引導,提升消費者維權意識。市場的規范與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的支持與關注,消費 者的主動維權可以對不誠信經營戶形成直接揭露。利用隨身物品比對電子秤、購物后使用“公平秤” 復秤等方式都可以很容易地發現稱量是否準確。只要消費者、主辦方、執法者形成合力,再隱蔽的電 子秤作弊也將無處遁形。